时间:2024-09-27作者:admin浏览:129 次
蓝狮注册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省会驻长沙市。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湖南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西直线公里,南北直线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0位、中部第1位。
远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就已有古人类活动。距今12000多年前人类即在此种植稻谷,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开始在此过定居生活。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期属《禹贡》九州之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长沙两郡,两汉时期属荆州刺史辖区;三国时期,湖南地区为蜀汉和东吴的角逐之地;两晋时期设有以“湘”命名的“湘州”;唐朝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建置之名始;宋朝设“湖南路”,元朝设“湖广行省”,明朝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仍称行省);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最终完成独立设省进程,省名沿用至今。
历史文化。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坐落于株洲市的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舜帝明德天下,足历洞庭,永州九嶷山为其陵寝之地。湖南境内历史遗存众多,出土和发现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里耶秦简、走马楼三国吴简以及凤凰古南方长城、岳麓书院、岳阳楼,是湖南悠久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其中,出土于宁乡黄材镇的四羊方尊,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精美的商代青铜器,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方尊;出土于桃源县漆家河的商代皿方罍,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湘西龙山出土的里耶秦简,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古的又一重大发现。特别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世界,出土的素纱禅衣薄如蝉翼,仅重49克;长眠其中已2100多年的辛追夫人出土后仍保存完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湖南自古有“古道圣土”①、“屈贾之乡”②和“潇湘洙泗”③的美誉,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为精神特质的湖湘文化薪火相传,培育形成了“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目前全省有长沙、岳阳、凤凰、永州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洪江古建筑群等2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炭河里遗址是已知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址。湖南自古崇文重教,书院最多时达280所,宋代以来,尤以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闻名遐迩;19世纪末创立于长沙的时务学堂,开近代书院制度改革和新式学堂设立的风气之先。湖南民俗多姿多彩,湘绣、滩头木版年画、皮影戏、江永女书等118项民俗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昆剧、湘剧、祁剧和常德丝弦等民间歌舞享誉中外;湘西苗族的巫傩文化、德夯苗寨风情、以茅古斯和摆手舞为特色的土家情调等民俗别具一格;湘菜源远流长,早在汉朝就已形成菜系,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
湖湘人物。湖南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曾经有过“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鼎盛气象。从流寓湖湘的先秦爱国诗人屈原,到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东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从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怀素,到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及在湖南讲学传道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张栻;从明代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到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思想家王夫之,湖湘人才群体联袂而起、灿若星河。近现代以来,湖南是维新运动最富生气的一省、辛亥武昌起义首应之区,三湘大地孕育了一大批彪炳史册、光照寰宇的杰出人物,先后涌现了晚清经世派代表人物两江总督陶澍、“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启蒙思想家魏源,以及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辛亥元勋黄兴、蔡锷、宋教仁,民国第一位民选总理熊希龄,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是全国农动的中心、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抗日战争重要的正面战场,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暴动、桑植起义、平江起义、通道转兵、芷江受降等著名历史事件。、、任弼时、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创建中国、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首批授衔的10大元帅中有3位是湖南人④,10位大将中有6位是湖南人⑤,57名上将中湘籍19人⑥,177位中将中湖南有45人,故湖南有“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圣地”、“红色摇篮”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新时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足迹。此外,“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等著名科学家,田汉、齐白石、黄永玉等知名艺术家,沈从文、周立波等著名文学家,熊倪、刘璇等世界体育名将,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战士雷锋,他们以其卓越的才情、智慧和品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精彩篇章。
区位交通。湖南东以幕阜、武功诸山与江西交界,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为邻,西以云贵高原东缘与贵州、重庆毗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地位。湖南交通便利,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立体衔接、纵横交错、通江达海。2023年全年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4058.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6%。货物运输周转量3057.5亿吨公里,增长3.6%。其中,铁路周转量1015.4亿吨公里,与上年持平;公路周转量1574.4亿吨公里,增长7.5%。旅客运输周转量1345.6亿人公里,增长72.3%。其中,铁路周转量967.8亿人公里,增长79.6%;公路周转量172.5亿人公里,增长17.7%;民航周转量203.3亿人公里,增长116.5%。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4.3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0.2%。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530公里,增加20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6078.6公里,与上年持平。其中,高速铁路2501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1157.3万辆,增长4.6%。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077.6万辆,增长4.5%。民用轿车保有量645.4万辆,增长5.8%。
资源禀赋。湖南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大体上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岗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湖南三面环山,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东北倾斜开口的不对称马蹄状,炎陵县与江西交接处的酃峰,海拔2115.2米,是全省最高点。地势最低点在临湘市黄盖湖西岸,海拔24米。湖南矿产丰富,矿种齐全,是驰名中外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产之乡”。2023年,全省已发现矿种157种,探明资源储量矿种124种。财政出资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21个(只含省级财政投资项目),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处。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14个。湖南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华南虎、云豹、白鹤等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种子植物约5000种,数量居全国第7位,其中包括水杉、珙桐、绒毛皂荚等国家保护珍稀野生植物55种,占全国总量的17.7%。湖南名胜古迹众多,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古有“潇湘八景”(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渔村夕照),现有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邵阳崀山丹霞地貌2处世界自然遗产、2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5A级景区,其中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是我国首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自然名品,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之一,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此外,伟人故里韶山、佛教圣地大乘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凤凰古城、常德桃花源等景区景点光彩夺目,受到了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的青睐。
生态环境。湖南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年平均降水量1200-1800毫米,具有“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特点。湖南山清水秀,河网密布,水系发达,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淡水面积达1.35万平方公里,洞庭湖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等四大水系覆盖全省,其中湘江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全省天然水资源总量为南方九省之冠。湖南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丰茂,四季常青。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3个,面积90.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30个。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14个。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4.1万公顷。
产业基础。湖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自古就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粮食、棉花、油料、苎麻、烤烟以及猪肉等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稻谷产量多年为全国之冠,苎麻、茶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湘莲具有3000多年历史,产量居全国首位,安化黑茶是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君山银针是中国黄茶珍品。“鞭炮之乡”浏阳市是全球最大和最具盛名的烟花生产基地;醴陵陶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生产的釉下五彩瓷、毛瓷、国宴专用瓷驰名中外。工业门类齐全,全省拥有14家国家级开发区、1家综合保税区、67家省级开发区和29家省级工业集中区,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等10个优势产业集群。工业领域有机械、轻工、食品(不含烟草制品)、电子信息、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9个千亿产业,有长沙工程机械、岳阳石化2个千亿产业集群,有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经开区4个千亿产业园区,有22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华菱钢铁、湘潭电机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广播影视、动漫卡通、文化创意、出版、旅游等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是广电、出版等优势产业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驰名。历时七年编纂出版的《湖湘文库》丛书,累计702册、近4亿字,形成了一座湖湘文化史上的新地标;湖南广电位列“亚洲电视十强品牌”第5位;湖南卫视以创新、活泼、快乐的特点深受观众喜爱,收视率居全国省级卫视第1位。
综合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12.9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21.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8822.8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26568.8亿元、增长4.8%。
注释:①古道圣土:指湖湘大地是炎帝和舜帝传播中华道德古训、培育中华伦理文明的主要地方。
②屈贾之乡:指湖湘大地是屈原、贾谊心系天下万民、求索祖国前途之方的地方,也是他们精神得以安顿、人格臻于完善的地方。
③潇湘洙泗:指湖湘大地是光大儒家伦理精义、传承孔孟儒家学脉的地方。其中,“洙泗”是山东境内的两条河流,洙水在曲阜之北,泗水在曲阜之南,洙泗两水之间,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后世因此以洙泗代称孔孟儒家文化。
⑤十位大将湖南6人:粟裕(会同县)、黄克诚(永兴县)、陈赓(湘乡市)、谭政(湘乡市)、萧劲光(长沙市)、许光达(长沙县)
⑥57名上将湖南19人:李志民(浏阳)、(浏阳)、唐亮(浏阳)、王震(浏阳)、杨勇(浏阳)、傅秋涛(平江)、(平江)、钟期光(平江)、甘泗淇(宁乡)、陶峙岳(宁乡)、陈明仁(醴陵)、邓华(郴州市北湖区)、李涛(汝城)、朱良才(汝城)、宋时轮(醴陵)、(醴陵)、李聚奎(涟源)、彭绍辉(湘潭)、肖克(嘉禾)
湖南省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水系发达,5km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全省水系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为骨架,主要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约占全省总面积96.7%,其余属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赣江水系及直入长江的小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5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8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68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91.5亿立方米(地下水非重复量为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全国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水平,具有一定的水资源优势。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的三个问题,仍然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湖南省耕地面积414.88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1%;林地面积1263.73万公顷,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4.46%;牧草地面积47.48万公顷,约占全国牧草地总面积的0.22%。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这为湖南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2023年,全省已发现矿种157种,探明资源储量矿种124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76种,水气矿产2种。财政出资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21个(只含省级财政投资项目),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处。
湖南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华南虎、云豹、麋鹿等1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省分布维管束植物1089属、5500多种,占热带性属的47.9%,其中包括南方红豆杉、资源冷杉、绒毛皂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区系成分复杂、地理成分多样、起源古老,被植物界誉为自白垩纪以来变动不大的古老植物王国,是古老孑遗裸子植物富集之乡。
湖南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拥有5个森林类型、12个植被型组、23个植被型亚组、63个群组、143个群系。湿地生态系统分为江河、湖泊、沼泽湿地。经科学测算,全省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1.22万亿元,其中森林为1.01万亿元,湿地0.21万亿元。我省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拥有全球200个具有国际意义生态区的两个区,即武陵雪峰山脉和南岭罗霄山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跨北纬20到30度典型亚热带5个纬度,被誉为全球同纬度地带最有价值的生态区。植被丰茂,四季常青。2023年,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3个,面积90.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30个。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14个。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4.1万公顷。
湖南是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大省,境内山水风光秀美奇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一是具有名山与胜水之美。有张家界、崀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有“五岳独秀”之称的南岳衡山、湖南文化思想坐标之称的云阳山和“民族脊梁”之称的雪峰山,有奔流不息的湘、资、沅、澧“四水”,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碧波万倾的东江湖,闻名全国的浏阳河。二是具有人文与历史厚重之美。有岳麓书院、韶山、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有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和舜帝,留下了屈原、贾谊、朱熹等历代文人墨客的经世之作,走出了曾国藩、左宗棠、黄兴等众多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湖南还是新中国的开创者、、任弼时等一批领袖人物的故乡。三是具有快乐与时尚融合之美。湖南“影视文化”“歌厅文化”“酒吧文化”“休闲文化”“动漫文化”“湘菜文化”全国驰名,《天门狐仙》、《魅力湘西》等旅游演艺节目点亮了游客的夜间生活。
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1.1%;入境旅游人数112.1万人次,增长13.5倍。旅游总收入9565.2亿元,增长47.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9545.1亿元,增长47.2%;入境旅游收入2.9亿美元,增长11.8倍。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故简称湘。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省界极端位置,东为桂东县黄连坪,西至新晃侗族自治县韭菜塘,南起江华瑶族自治县姑婆山,北达石门县壶瓶山。东西宽667公里,南北长774公里。土地总面积211829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1%,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0位。其中,平原277.86万公顷,盆地294.12万公顷,丘陵地326.22万公顷,山地1084.72万公顷,水面135.37万公顷。共有耕地面积378.76万公顷。
“三湘四水”是湖南的又一称谓,“三湘”因湘江流经永州时与“潇水”、流经衡阳时与“蒸水”和入洞庭湖时与“沅水”相汇而得名,分别称“潇湘”、“蒸湘”和“沅湘”。四水则指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
湖南分属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大致以罗翁绥宁大断裂向东北经安化、宁乡至长寿永安大断裂一线为界。其西北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东南为南华准地台的一部分。湖南三大岩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发育,晚元古代以后的地层出露齐全,地史上各期大的构造运动在湖南均表现明显,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两组深切断裂带或断裂带发育,一组呈北东向或北东东向深断裂带横贯全省;另一组是北北西和北北东远南北向的断裂带或深断裂带纵贯湘中和湘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地球化学条件良好,给外生矿床和内生矿床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湖南受到三个地质成矿构造单元的控制:一为八面山褶皱区,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常德地区的西北部,区内地壳运动比较缓和,岩浆活动微弱,沉积作用普遍发育,主要矿产有磷、锰、铁、煤、汞、砷、铅、锌等。二为雪峰山隆起区(即江南地轴的一部分),由湘、桂、黔边境伸向东北经洞庭湖盆地东延出省,区内地层出露单一,主要为一老一新的沉积岩层和变质岩层,岩浆活动较弱,仅在东北端局部地区有较强的岩浆活动。区内主要矿产有磷、岩盐、芒硝、石膏、萤石、金刚石砂矿、钨、锑、金、铅、锌、铜等。三为湘中、湘东南褶皱区,古生代海相碳酸盐沉积发育,岩浆活动极为频繁多次侵入,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复式岩体或同期的多次侵入体,造成了岩浆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和矿化作用的多样性,构成了湘中、湘东南两个大的成矿带,是湖南矿产资源高度富集地区。内生矿产有铅、锌、铜、钨、锡、钼、铋、锑、金及分散元素矿产,外生矿产有煤、铁、石墨、高岭土、石膏、岩盐、芒硝、耐火粘土及工业用的石灰岩。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在全国总地势、地貌轮廓中,属自西向东呈梯级降低的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和东南山丘转折线南端。东面有山脉与江西相隔,主要是幕阜山脉、连云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万洋山脉和诸广山脉等。山脉自北东西南走向,呈雁行排列,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南面是由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诸岭组成的五岭山脉(南岭山脉),山脉为北东南西走向,山体大体为东西向,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西面有北东南西走向的雪峰武陵山脉,跨地广阔,山势雄伟,成为湖南省东西自然景观的分野。北段海拔500~1500米,南段海拔1000米~1500米。炎陵县与江西交接处的酃峰,海拔2115.2米,是全省最高点。湘中大部分为断续红岩盆地、灰岩盆地及丘陵、阶地,海拔在500米以下。北部是全省地势最低、最平坦的洞庭湖平原,海拔大都在50米以下,临谷花州,海拔仅23米,是省内地面最低点。因此,湖南省的地貌轮廓是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开,沃野千里,形成了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地形。全省地貌类型多样,有半高山、低山、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
大体可分为湘东侵蚀构造山丘区,湘南侵蚀溶蚀构造山丘区,湘西侵蚀构造山地,湘西北侵蚀构造山区、湘北冲积平原区及湘中侵蚀剥蚀丘陵区等6个地貌区。全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084.9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1.22%(包括山原面积1.66%);丘陵面积326.27万公顷,占15.40%;岗地面积293.8万公顷,占13.87%;平原面积277.9万公顷,占13.12%;水面135.33万公顷,占6.39%。
全省土壤分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共有9个土类,24个亚类,111个土屑,418个土种。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红壤、黄壤,大致以武陵源雪峰山东麓一线划界,此线以东红壤为主,以西黄壤为主。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潮土、水稻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红壤是全省的主要土壤,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3%,一般土层深厚,酸性强,含有机质少,富含铁、铝,养分缺乏,肥力较低。主要分布于武陵雪峰山以东的丘陵山麓及湘、资两水流域,宜于发展油茶、茶叶、柑桔等经济作物。黄壤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4%,主要分布于雪峰山、南岭山区。土壤呈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红壤高。潮土是由江河、湖泊沉积物形成的,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养分丰富,适应性较广,大部分已发育为水稻土。潮土(优良旱土)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5%。水稻土是湖南省的主要农用土壤,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一般层次明显,有犁底层,有机质含量2.3%,铁的活动性很强。水稻土和潮土分布于洞庭湖地区和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沿岸,适宜发展水稻、棉花、麻类、油菜等农作物。石灰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9%,主要分布于省境西北的武陵山地区,湘中和湘南的石灰岩地区,表土近中性,石灰含量丰富,适宜油桐、乌桕、生漆和柏木等生长。紫色土面积约133.33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3%,主要分布于衡阳盆地和沅麻盆地,富含磷、钾,宜于经济作物生长。
湖南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气候条件比较优越。湖南年平均气温16°C-18°C,冬季寒冷,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四季变化较为明显。适宜人居和农作物、绿色植物生长。
湖南省属于亚热带,而它和世界上同纬度其它一些亚热带地区的干燥荒漠气候不同,因其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西侧,加之地形特点和离海洋较远,导致湖南气候为具有大陆性特点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既有大陆性气候的光温丰富特点,又有海洋性气候的雨水充沛、空气湿润特征。
湖南气候的季风特征主要表现在冬夏盛行风向相反,多雨期与夏季风的进退密切相关,雨热基本同季,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大。形成湖南季风气候特征的原因是湖南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而该处濒临太平洋所致。陆地和海洋的物理性质(这里主要指热容量和反照率)差异较大,使得地球表面热力状况不同。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相反,到夏季大陆成为热源,海洋成为冷源。这种海陆冷热源分布随季节反向转换的特征,导致气压场的分布亦随季节变化:冬季在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高气压,温暖的海洋上形成低气压;相反,在夏季温度较高的大陆上形成了低气压,而在凉爽的海洋上形成了高气压。气流不断地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这就导致我国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夏季盛行暖湿的偏南风。这种一年中风向规律性季节交替且温湿性质相反,并能产生明显的降水量年变化的两种主导气流就是季风。在西风环流中,巨大高耸的青藏高原位于湖南的上风方,这给湖南气候带来重大影响:高原上空冬季常有冷高压,夏季常有暖低压,与周围同高层自由大气的冬低夏高的气压场产生独特的高原季风现象,高原季风冬季使湖南西北风加强,而夏季使湖南东南风加强,这是青藏高原对湖南的热力影响;同时高原会使运行着的大气环流产生分支、绕流与汇合现象,这种动力影响会使湖南处于南北两支气流波动的同位象叠加或反位象的北脊南槽环流形势控制之下。青藏高原对湖南的热力、动力影响的综合作用加强了湖南气候的季风特色。
湖南气候的大陆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变化大,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多出现在一月而最暖月多出现在七月。形成湖南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地理原因是由于省境距海洋较远,且境内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这种地理特点对湖南季风气候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呈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横亘在湖南和两广的边界上,它的存在对湖南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它使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受阻在湖南上空形成冷空气垫,这对湖南冬季严寒和阴雨日数增加及冰冻频繁发生都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对春秋季节低温阴雨的持续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夏季盛行的偏南风在翻越南岭山脉时产生的焚风效应,对湖南夏季的炎热高温有着加强作用。
此外由于湖南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湖南气候的多样性特征。首先,在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背景下,湖南的雨、热等气候要素等值线打破了与纬线平行的一般规律,而是与地形等高线大致平行,少雨中心在衡邵盆地、洞庭湖平原及河谷地区,多雨中心位于雪峰山、幕阜山、九岭山和湘东南山地的迎风面,如安化、平江、浏阳、汝城、桂东等地;高温中心在洞庭湖平原、衡邵盆地与河谷地带,并向东、西、南三面递减。其次,山区立体气候特征非常明显,按不同山系气候要素年平均资料统计,每上升100米,年平均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为0.44~0.58℃,年降水量的垂直递增率为34.0~53.4毫米。全省大多数县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立体气候现象,对于一些地势复杂的区域,这种垂直方向的气候差异相当于水平方向7~10个纬距的气候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全省的气候多样性特征。
湖南各县气象站资料统计表明,各地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6~19℃,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都在4℃以上,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天数平均每年不到10天。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大多在16~19℃之间,秋温略高于春温。夏季平均气温大多在26~29℃之间,衡阳一带可高达30℃左右。
关于四季的划分,气候学通常以候(每旬分为两候,一般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高于22℃为夏季。据此湖南可划分出明显的四季,且各季之间气候差异较大。湘南一般3月初入春,湘西北可迟至3月20日左右,春季可维持65~75天,入春后气温逐渐回升,但常有阴雨连绵,低温寡照天气;5月中旬起自南至北先后入夏,夏季一般4个月左右(湘南夏季较长,可达4个半月,湘西北较短,约3个半月),夏季是四季中最长的季节,温高暑热,常连晴数日,骄阳似火,蒸发强盛,而降雨集中易发生洪涝灾害;九月底前后湖南各地相继进入秋季(湘西常在九月中旬入秋),秋季最短,一般只有2个月左右,经常是前一个月左右秋高气爽,后一个月左右秋风秋雨;冬季一般自11月下旬或12月初开始(湘南及个别山间盆地可推迟20天),通常达3个多月,湖南冬季气温虽不很低,但比较湿冷,降雪较少,有时会发生雨凇冰冻天气。
湖南热量充足,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5600~6800℃;1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5000~5840℃,可持续238~256天;15℃以上的活动积温为4100~5100℃,可持续180~208天;无霜期253~311天。湖南的热量条件在国内仅次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与江西接近,比其他诸省都好。
湖南雨水丰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但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一年中降雨量明显地集中于一段时间内,这段时间称为雨季,雨季一般只有3个月,却集中了全年降雨量的50%~60%。各地雨季起止时间不一,湘南为3月下旬(或4月初)至6月底,湘中及洞庭湖区为3月底(或4月上旬)至7月初,湘西为4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湘西北为4月中旬至7月底,这都是由于各地夏季风相继转换的结果。但季风转换时间并不固定,常在年际之间出现异常,导致雨季提早或推迟、延长或缩短,形成洪涝或干旱。
湖南春季乍寒乍暖,天气变化剧烈,春季气温虽然逐渐回暖,但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仍能经常入侵湖南,使气温卒降,并伴随大风、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冷空气过后,雨过天晴,气温很快回升。一般年份,3~4月每月有3~4次冷空气入侵,日平均气温一般下降10℃以上,有时甚至超过15℃,5月有2~3次冷空气入侵,日平均气温可下降7℃以上。
湖南夏秋少雨,干旱几乎年年都有,只是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常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除湘西北外,湖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雨日和降雨量都显著减少。7~9月各地总降雨量多为300毫米上下,不足雨季降雨量的一半,加之南风高温,蒸发量大,常常发生干旱。
气候学上常以连续5天(或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0℃作为严寒期的标准。按此标准湖南各地大多数年份没有严寒期,只有少数年份有5~10天严寒期,且多出现在1月中下旬,即“三九”期间。若以候平均气温≤5℃作为冬冷期,则阳明山以南地区(江华、江永、宁远、道县、蓝山等地)基本无冬冷期,永州、郴州一带仅有几天,湘东、湘西南一般10~20天,长沙以北及湘西北地区30~40天。有些年隆冬期间虽有几天或十几天可见冰雪雨凇,但一般年份降雪只有2天左右即会消失。降雪日数湘北一般10天左右,湘南仅5天上下。地表水面发生结冰的日数,湘北有20~25天,其他各地不足20天。因此湖南冬季严寒期很短,但冬季较长,且阴湿多雨,人体感觉难受。
湖南不但夏季时间长,暑热时间也长。候平均气温≥28℃的暑热期,大部分地区一般自6月底或7月初开始,至7月底或8月上中旬结束,个别年份延至9月初,暑热期可达1.5~2个月。湘中的长沙、衡阳一带最热,日平均气温≥30℃的酷热天气,长沙每年平均有28天,衡阳有33天。一次酷热天气持续的时间,一般10天左右,湘中地区可达半个月。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每年衡阳有33天,长沙有26天。
2023年末,湖南常住人口6568.0万人,比上年减少36.0万人,下降0.55%。
一、性别构成。湖南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363.8万人,比上年下降0.48%,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21%,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女性人口为3204.2万人,下降0.62%,占比48.79%,下降0.03个百分点。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98,比2022年的104.84提高0.14。
三、城乡人口。湖南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017.0万人,占61.1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551.0万人,占38.84%。与上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4万人,城镇化率提高0.85个百分点,乡村人口减少70万人。
四、出生死亡人口。湖南出生人口39.5万人,比上年减少1.7万人,出生率6.00‰,比上年下降0.2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9.8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死亡率9.08‰,比上年提高0.5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3.08‰,降幅比上年扩大0.77个千分点。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湖南省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668.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06%,少数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格局,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均分布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0万以上的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100万以下10万以上的有永州市、邵阳市、常德市、长沙市。
全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尔族等8个少数民族建有民族自治地方或民族乡,因此这8个民族也被称为湖南的世居少数民族。
全省有1个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凤凰县、泸溪县和吉首市)、7个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3个比照民族自治地方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县区(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绥宁县、会同县、沅陵县、江永县、石门县、慈利县)和84个民族乡。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州7县(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8%。
湖南宗教历史悠久,佛教、道教、教、天主教、基督教并存。现有信教群众人数约540多万,有认定备案教职人员6200多人,爱国宗教团体255个,宗教院校3所(湖南佛学院、南岳坤道学院、湖南圣经学校),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5400多处,其中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6处。道教36洞天、72福地中,湖南约各占1/6。
湖南省现行行政区域在周朝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纳入楚国版图。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
西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王莽新朝曾废长沙国改立长沙郡,桂阳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 九嶷郡。东汉时恢复原郡名,但长沙不再立国而保留长沙郡。
三国时期,湖南地区为蜀汉和东吴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属蜀,长沙、桂阳郡属吴。后零陵、武陵郡归入东吴版图,并增置南郡、临贺郡、衡阳郡、湘东郡、天门郡、昭陵郡6郡。
西晋时,湖南分属荆州、广州。东晋偏安江左,湖南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南朝宋、齐和梁前期,湖南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陈朝时湖南分属荆州、沅州、湘州。
隋朝裁并州、县,改州、郡、县三级制为郡县二级制。湖南省境设8郡:长沙郡、武 陵郡、沅陵郡、澧阳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
唐初改郡为州,武德四年置潭州总管府,管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连州、南梁州、南云州、南营州8州。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统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 连州、邵州和道州。太宗朝始设道,道下设州(或郡),州下为县。湖南分属山东南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广德二年又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有湖南,立楚国,国都为长沙府。楚分其所辖地为28州1监,在湖南境有13州1监: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锦州、澧州、叙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阳监。
宋朝分全国为路,路下设州、府、军、监,各辖若干县。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 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临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元朝政府还在今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个长官司或蛮夷长官司,分别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管辖。
明朝行省设布政使司,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为府(州),府下设县,实行省、府 (州)、县三级制。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辖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 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康熙三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均移驻长沙。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独立建省。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抚直接管辖。 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至此,现行的湖南省行政区域作为独立的地方一级政 权组织才基本确立下来。
清代湖南总计分4道、9府、4直隶州、5直隶厅(不辖县)。直隶州、直隶厅直接隶 属道与省,而不由府管辖。县以外设有散厅、散州,受府节制,相当县一级。湖南有散州3个,散厅1个。作为基本行政单位的县和散州、散厅,包括不辖县的直隶厅和直隶州在 内,共有77个单位。
中华民国成立后,湖南的行政设置几经变化。民国3年(1914),分全省为湘江、衡阳、辰沅、武陵4道,其辖区与清代长宝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相同,共75县。
民国5年(1916),裁常德道,所辖县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划归湘江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划归辰沅道。全省存3道,仍有75县。
民国24年(1935),在沅陵设立湘西绥靖区,将指定绥靖范围的19县划为慈石 庸、沅泸辰溆、永保龙桑、芷黔麻晃、乾凤古绥5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1936),正式设立专员公署。将澧县、临澧、靖县、会同、绥宁和通道6县划入,与原19县组成 4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公署分别设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是由省政府派出机构,代行省政府职权。
民国26年(1937)12月,全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专员兼任驻在地 县长。全省划为9区:第一区辖浏阳、平江、临湘、岳阳、醴陵、湘阴、长沙、湘潭、宁乡、益阳等10县,专员驻浏阳;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 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县,专员驻常德;第三区辖沅陵、大庸、桑植、溆浦、永顺、泸溪、辰溪等7县,专员驻沅陵;第四区辖乾城、龙山、保靖、古丈、永绥、凤凰、 麻阳等7县,专员驻乾城;第五区辖衡阳、常宁、衡山、耒阳、攸县、茶陵、安仁、酃县 等8县,专员驻衡阳;第六区辖邵阳、湘乡、安化、新化、武冈、新宁、城步等7县,专员驻邵阳;第七区辖黔阳、绥宁、会同、芷江、靖县、通道、晃县等7县,专员驻黔阳; 第八区辖郴县、桂东、汝城、永兴、资兴、宜章、桂阳、嘉禾、临武、蓝山等10县,专 员驻郴县;第九区辖零陵、祁阳、新田、宁远、江华、道县、东安、永明等8县,专员驻 零陵。民国29年(1940)4月,又将全省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曾一度增置阳明县( 后改为阳明特别区),但不久即撤销。先后还增设2省辖市(长沙、衡阳)、2县(怀化、 隆回)。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个直辖市、10个行政督察区,77个县。具体情况如下:
省辖市:长沙市(民国22年设,省会),衡阳市(民国32年设)。第一行政督察区,治岳阳,辖8县:岳阳县、长沙县、湘阴县、临湘县、浏阳县、平 江县、湘潭县、醴陵县;第二行政督察区,治耒阳,辖8县:耒阳县、衡阳县、衡山县、攸县、茶陵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第三行政督察区,治郴县,辖10县:郴县、桂 阳县、永兴县、宜章县、资兴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蓝山县、嘉禾县;第四行政 督察区,治常德,辖9县:常德县、澧县、桃源县、石门县、华容县、南县、慈利县、安乡县、临澧县;第五行政督察区,治益阳,辖6县:益阳县、湘乡县、安化县、汉寿县、宁乡县、沅江县;第六行政督察区,治邵阳,辖6县: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隆回县;第七行政督察区,治零陵,辖8县:零陵县、祁阳县、宁远县、道县、东安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第八行政督察区,治永顺,辖6县:永顺县、龙山县、大庸县、保靖县、桑植县、古丈县;第九行政督察区,治沅陵,辖8县:沅陵县、溆浦县、辰溪县、凤凰县、乾城县、永绥县、泸溪县、麻阳县;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洪江,辖8县: 会同县、芷江县、绥宁县、黔阳县、晃县、靖县、通道县、怀化县。
此外,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间,在中国领导下,湖南省境的平江、浏阳、醴陵、岳阳、临湘、湘阴、长沙、酃县、茶陵、攸县、郴县、 宜章、永兴、耒阳、资兴、桂东、汝城、安仁、桑植、永顺、龙山、大庸、石门、慈利、华容等25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或者成为游击区,并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区苏维埃 政府17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或革命委员会910多个,成为湖南最早的基层工农政权。 省一级苏区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1930年10月成 立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后改为湘鄂赣省工 农兵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以上均行使省级革命政权的职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权的先声。
行政区划的形成及管理体制的确立与演变,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发展并日趋完善的。湖南现在的疆域经过多次演变而成。
春秋战国属楚。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置有黔中、长沙两郡。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属荆州,辖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东汉(公元25—220年),将王莽乱政时所改郡县名全部恢复原名。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属荆州,分10郡。西晋时期(公元265—317年)改设9郡。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分属荆州、湘州、江州。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州、郡几经变动,至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实行裁州并县政策,改州、郡、县三级为郡、县二级制,湖南境内分8郡。唐(公元618—907年)复改郡为州。宋(公元960~1279年)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元(公元1271—1368年)建立省制,属湖广行省。明(公元1368—1644年)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置湖南布政使司,始称湖南省。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起,湖南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并改变部分县名。民国29年(公元1940年),湖南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辖6~10县不等。至1949年7月,湖南共设10个行政区,2个市,77个县。
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8月19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9日建立人民政权。随后建立10个专员公署:长沙、衡阳、郴县、常德、益阳、邵阳、零陵、永顺、沅陵、会同,分管77个县。1950年1月,成立湘西行政公署,辖沅陵、会同、永顺3个公署。到1977年底,全省共设10个地区(行政公署)、1个自治州、1个特区、3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86个县、4个自治县、13个市辖区。
改革开放以后,至1989年,全省辖8个地级市、5个地区、1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71个县、7个自治县、30个市辖区,621个镇、2807个乡(含79个民族乡)。
至2005年,全省设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设16个县级市、72个县(其中7个自治县)、34个市辖区,计122个县级行政建制;设8个县辖区;设221个街道办事处、1097个镇、1228个乡、98个民族乡。与1989年行政建制比较,不难看出,城镇化速度加快,政区的调整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省辖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14个地级行政区划;辖67个县(其中7个自治县)、19个县级市、36个市辖区,共122个县级行政区划;辖422个街道办事处、1134个镇、388个乡(其中83个民族乡),共1944个乡级行政区划。
2023全年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4058.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6%。货物运输周转量3057.5亿吨公里,增长3.6%。其中,铁路周转量1015.4亿吨公里,与上年持平;公路周转量1574.4亿吨公里,增长7.5%。旅客运输周转量1345.6亿人公里,增长72.3%。其中,铁路周转量967.8亿人公里,增长79.6%;公路周转量172.5亿人公里,增长17.7%;民航周转量203.3亿人公里,增长116.5%。
2023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4.3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0.2%。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530公里,增加20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6078.6公里,与上年持平。其中,高速铁路2501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1157.3万辆,增长4.6%。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077.6万辆,增长4.5%。民用轿车保有量645.4万辆,增长5.8%。
2023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402.7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22.7%;电信业务总量721.3亿元,增长22.5%。年末固定电线万户,与上年持平;移动电线%。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2744.1万户,增长10.9%。
2023年末全省有普通高校123所。研究生教育毕业生3.2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46.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22.7万人,普通高中毕业生44.0万人,初中毕业生82.7万人,普通小学毕业生89.5万人。在园幼儿183.7万人,比上年下降15.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3]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4] 94.77%。各类民办学校9932所,在校学生216.9万人。发放高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本专科生)14.5亿元,资助高校学生(本专科生)76.9万人次。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5.2亿元,资助中职学生52.2万人次。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113.4亿元,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5.6亿元。
2023年末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99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1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8个,省重点实验室387个。签订技术合同5529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995.3亿元。登记科技成果910项。专利授权量74940件,下降19.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0133件,下降1.4%。工矿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专利授权量分别为51332件、9153件和673件。
2023年末有检验检测机构2051个。其中,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5个。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04个。特种设备生产单位1953家,特种设备57.1万台。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87.9%。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47项,组织制定地方标准406项。公开出版地图2197幅,天地图用户访问量85.7万次,提供地理空间数据成果21.7万幅。
2023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65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9个,公共图书馆148个,博物馆、纪念馆180个。广播电视台(播出机构)108座。有线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4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77%。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3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410个。出版图书12078种、期刊235种、报纸44种,图书、期刊、报纸出版总印数分别为5.9亿册、0.8亿册和5.0亿份。
全省开展全民健身项目3337项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430个。全年获得61个全国冠军。体育场地194745个。其中,体育馆316座,运动场7507个,游泳池1546个,各种训练房8248个。